新聞中心

“茶文化”如何成其“文化”?

* 來源 : 魏家茗 * 作者 : admin * 發(fā)表時間 : 2021-05-19 * 瀏覽 : 1084

不同年代,茶的功能也不相同,唐人飲茶談藝術(shù),宋人飲茶重意境,元代飲茶粗獷豪邁,明清講求修身養(yǎng)性。自古“琴、棋、書、畫、詩、酒、茶”則是文人雅士的七件雅事,俗事文化和雅事文化都包含“茶”,由此可見在這雅、俗兩個文化層面,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。 


01.jpg

“茶文化”泛指與茶相關(guān)的文化,包括茶產(chǎn)業(yè)、飲茶、品茗、器用、茶事等,其層面除了人文歷史哲學,甚至涵蓋政治、經(jīng)濟等。以茶文化和政治的關(guān)系來說,自中唐以來,歷代茶政與飲茶方式都有相關(guān)記載與論述。就經(jīng)濟的層面來說,唐代時期社會安定、經(jīng)濟發(fā)達,因茶風鼎盛,茶的大量生產(chǎn)、促使貿(mào)易消費發(fā)展迅速。就文學而言,歷代文人對茶推崇備至,以茶做為題材,留給后世人許多有關(guān)詩、詞、書、畫、歌、賦、曲等佳作。從自然現(xiàn)象來看,歷代茶文化隨著制茶工藝的不同而有所改變,如茶樹品種、栽培、制作、加工等。從歷史層面而言,自茶的源起,不論茶葉加工、飲茶方式,以及歷代茶事記載,均有長足演變。就茶文化與宗教思想層面來說,儒家的追求的中庸之道,道家的反璞歸真、清靜無為,主張茶禪一味的佛家,都能與茶文化思想產(chǎn)生共鳴。
文化乃人文化成之意,“茶文化”廣義的說法:也即是通過茶事而與人類生活經(jīng)驗相關(guān)并化成的人文歷史累積。狹義的解釋則專指與品茗相關(guān)的文人生活體驗、儀禮及其審美情趣。如茶藝、茶道、茶禮等。


下面按照朝代來分述各朝代的茶文化特點。 


 1、唐代  唐代是分水嶺,皇帝經(jīng)常賜茶或茶藥給大臣,特別是對于請假入覲的官員,以及返鄉(xiāng)省親的大臣,賜給茶藥更成形制。有時候也以茶犒賞勞軍隊,將茶分給將士,以是體恤慰勞之意,為的是茶可以消去戎甲的濕暑之氣。唐人也常借著致贈茶、藥表示獎勵、感謝、慰問、虔敬的心意。 

唐代煮茶與煎茶,是其主要品飲方式。使用茶器多以瓷器為主,有所謂南青北白瓷,“青則茶色綠,白則茶色丹”。唐代飲茶講究色彩調(diào)和,其審美要求,對后來茶道文化具有一定的影響。

1987年在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了一批供奉唐僖宗的金銀茶器,對唐代飲茶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印證。也呼應(yīng)陸羽《茶經(jīng)—四之器》中的二十四種茶具,連晚唐宮廷的飲茶器具幾乎都遵照《茶經(jīng)》的形制和要求。當時出土的唐代皇室文物茶具完備,大多是鑲嵌珍貴的銀器,據(jù)聞是西安銀匠的作品,還有青瓷器具和越州窯特有的秘色瓷,其中的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,色澤沉穩(wěn)、質(zhì)樸大方,是陸羽視為上品的青瓷茶碗。也證實了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中“類玉”、“類銀”的比擬,這可能是唐代茶器常見的質(zhì)材。秘色瓷的“千峰翠色”屬青瓷體系。法門寺茶器系屬唐僖宗所供納,彩金銀色搭配吉祥圖案,制作用料與器型設(shè)計,最能反映唐代晚期工藝水平,唐代的餅茶有方形和圓形,煮飲時,先將餅茶炙烤,待其晾涼后,以茶盞研碾成末,因此茶碾也成為茶器中不可或缺的器用。唐代皇室多嶄現(xiàn)貴氣的鎏金茶器,廖寶秀在故宮茶話一書提到:“法門寺出土地茶碾及其他鎏金茶具,均為皇室進奉之物,制作精巧,紋飾線條流暢,反映了唐代工中金銀器作坊‘文思院’高超的工藝技巧,盡管陸羽在《茶經(jīng)》中主張茶碾以橘木制作者為佳,其次是用梨、桑、桐、柘木為之,然而唐代皇室、貴族、文人卻喜愛用金銀或玉等制品?!笨梢姰敃r唐代皇室飲茶多用金屬器及稀少的秘色瓷、琉璃茶具,一般常民百姓則使用陶瓷茶碗居多。 


02.jpg 
唐代承襲漢代以降東進南北朝的飲茶文化,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的揭橥了唐代飲茶方式,也對茶學、茶事各方面深入探索與宣導,自此,為茶藝類茶道及風雅類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礎(chǔ),加上在中國儒釋道思想的文化影響下,中國茶道文化在唐代形成,唐代時期飲茶行為,顯然已從物質(zhì)需求提升到藝術(shù)文化領(lǐng)域。

2、宋代的茶文化  宋代,茶葉在社會生活和經(jīng)濟、文化中日趨重要,茶葉產(chǎn)地逐漸擴大,由于宋遼互市,以茶換取糧貨,也使宋代茶葉貿(mào)易有了發(fā)展。飲茶風尚更是盛行,茶葉已是老少咸宜的嗜好品了。宋代經(jīng)濟繁榮,宋代百姓的茶文化可說是在茶肆中孕育而成的。有“客至則啜茶,客去則啜湯”的習俗,客人上門時奉上一碗茶,離去時要送上一盞湯,所以如要遣走客人,便可送上湯明示,客人想離去時亦可索湯暗示。 

03.jpg

宋代飲茶以團茶、片茶(末茶)為主,《宋史?食貨志》記載:片茶蒸造,實卷,模中串之,惟建茶則既蒸而研,編竹為格,焙室中最為精潔。他處不能造。茶主要產(chǎn)地多以以東南、四川為主。御用茶、龍鳳團茶以福建建安所產(chǎn)的最佳。此時期飲茶風氣盛行于宮廷中,宋仁宗、宋神宗、宋徽宗皆是喜愛飲茶。宋徽宗先將茶蒸焙再研磨,將碾成粉狀的茶末與沸水混和,再用竹帚回環(huán)攪拌成,調(diào)成沫餑豐富的茶湯,以提升茶的風味。日本人將此作法融入茶道,這個使用的竹帚稱為茶筅,也即現(xiàn)今抹茶道使用的工具。所謂上有所好,下有所從,宋代飲茶時尚一時蔚然成風,宋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間,皇帝曾經(jīng)下詔北苑官焙,制造精品貢茶。宋徽宗對飲茶藝術(shù)有其獨到見解,著有生產(chǎn)、制茶的《大觀茶論》、對于烹制和品質(zhì)各方面都有較詳盡的論述,從而推動了茶宴之風行,使飲茶風俗更加迅速普及于常民。 

宋代文人雅士流行“分茶”游戲,詩人李清照便是個中高手,所謂“分茶”又稱“茶百戲”、“水丹青”或“戲湯”,具體操作的方式是;煮茶時,待茶湯上浮細末如乳,就用箸或匙攪動,使茶湯波紋變幻出各種各樣的形狀。宋代茶文化的發(fā)展延續(xù)了唐代美學,并付諸實踐。 

宋代文人對茶的自然屬性即有深入的體認,北宋文學家吳淑在《茶賦》中便提到:“夫其滌煩療渴,換骨輕身,茶荈之利,其功若神?!弊阋娝稳藢︼嫴璧沫h(huán)境很講究, 要求有樓臺、謐室、明窗、曲江、松風竹月等。飲茶人也各有追求,清談把卷之時,品茗賞飲,與茶品相融相得。飲酒要有酒伴, 品茗亦須茶伴, 酒逢知已,茶遇同趣,若有佳茗而共飲非其人,若是其人而未識真趣,也是掃興??梢娝稳藦娬{(diào)品茗不僅注重環(huán)境,而且也慎選茶客。歐陽修在《嘗新茶呈圣俞》中,也對品茶做了審美描述,他說:“泉甘器潔天色好,坐中揀擇客亦嘉。新香嫩色如始造,不似來遠從天涯,停匙側(cè)盞是試水路,拭目向空看乳花?!逼凡桧氁安栊隆?、“水甘”、“器潔”、“天朗”、“客嘉”五美,這是講究品茗意境的最佳組合。 


  04.jpg


宋代品茶還有“三不點”法則,對品茶環(huán)境有更具體的要求,也就是“泉水不甘不點茶”,“茶具不潔不點茶”,“客人不雅不點茶”。顯然宋人點茶已相當講究。宋代茶飲是以餅茶為主,“末茶點沖法”為飲用方式,需先將餅茶碾磨成末,再用“羅”篩過,呈細茶粉,茶粉放入茶盞中,以湯瓶點注沸水,并用茶筅(帚)將茶粉與沸水快速攪勻,湯成而后啜飲。
 

3、元代  元代可說是宋到明的過渡時期,因開放西北方茶市,飲茶風氣逐漸遍及邊疆少數(shù)民族,對茶文化影響最大的是將“茶”推廣到四大汗國領(lǐng)域,北達俄國,西抵波斯帝國及地中海以東的國家。新疆、西藏、蒙古等游牧民族,對茶也有相當?shù)南埠贸潭?,因飲食習慣喜食肉類,而“茶”有助消食,故將茶視為不可或缺的飲料。元代散曲中的茶禮、茶俗描寫,多是沿襲唐宋茶文化而來,元代王禎《農(nóng)書》云:“夫茶,靈草也。種之則利博,飲之則神清,上而王公貴人之所尚,下而小夫賤隸之所不可闕。誠生民日用之所資,國家課利之一助也?!?br/>

05.jpg

元代茶的生產(chǎn)基本上是沿襲宋制,茶葉加工方法有所改革,茶葉由緊壓團茶改為條形散茶。散茶的制作方法有蒸青、炒青方式,都是唐代就有的工藝,大多是民間日常飲用。這應(yīng)與元代統(tǒng)治者階級的粗獷豪邁性格,使茶從唐宋時期講究華麗雅致中,回歸自然簡樸原始,對中國飲茶風俗與習慣有了不同的思維,在茶文化的發(fā)展上可說是一個轉(zhuǎn)折的階段,一種通俗飲茶方式的發(fā)展。飲茶方式和文化也隨之出現(xiàn)新氣象,直接將散茶投入盞中沖泡飲用,這種沖泡方式不但制作工序簡易,更能保留茶葉本質(zhì)不被破壞,保留其清香味,這是中國飲茶史上的一大創(chuàng)舉,但此時尚未普及。 

元代外族統(tǒng)治中國不足百年,此時期飲茶,主要是因飲食習慣喜食肉、奶制品茶用來調(diào)節(jié)生理需求,文化精神層面較少,游牧民族粗曠豪放性格,對于繁瑣的茶道不感興趣,故無產(chǎn)生茶學專書,雖無茶事專書,但在散曲里常提到茶具,皆表現(xiàn)出與元代茶文化相結(jié)合的氣息,從許多元曲中可看到有關(guān)茶文化十分豐富的內(nèi)容,主要多是體現(xiàn)游牧民族奔放自由的文化氣息。對于不熱衷仕途或無緣為官宦的文人雅士來說,茶不僅帶給人們生理上的享受,更是融入精神文化生活中。元代可說是中國飲茶風俗發(fā)展的重要時期,不僅改變國人的飲食結(jié)構(gòu),讓蒙古統(tǒng)治者的物質(zhì)生活更加豐富,對社會經(jīng)濟來說,有了新產(chǎn)業(yè),對漢人的精神生活來說,文學、藝術(shù)、宗教、禮俗,也都產(chǎn)生了多方面的影響。 

4、明清代  明代歷經(jīng)唐、宋、元的孕育,在藝術(shù)與形式已到達高水平。明清文人注重怡情養(yǎng)性,以閑賞安樂為主,悅心養(yǎng)性、好古敏求、茶人對品茗意境審美涵養(yǎng),較之唐宋更為講究,有所謂“獨啜曰幽,二客曰勝,三四曰趣,五六曰泛,七八曰施。”意思是說獨自品茶可以體會茶的神韻,二人對飲可進入茶的優(yōu)美情境,三四人品茶可領(lǐng)會。

07.png


飲茶的樂趣,五六人飲茶,情趣便大打折扣,泛泛而罷了,七八個人只能算是一起喝茶,算是施舍茶水罷了,對講求情趣的明代人而言,品茶是不宜多人的,人多必然喧鬧,品茶的雅趣也會消失殆盡。唐代盧仝《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》中云:“柴門反關(guān)無俗客,紗帽籠頭自煎吃。碧云引風吹不斷,白花浮光凝碗面?!蔽闹锌坍嫵鑫娜说摹蔼毱返蒙瘛备哌h境界。在狹小的破柴屋中,盡管貧苦仍能保有高尚情懷。人們喜歡喝茶,重視的是追求精神感官的享受,藉以陶冶性情,這種文化的傳承,至今更多人把飲茶當作一種修養(yǎng)生息的生活方式。 

明、清時期的茶文化,因受到制茶方式的改變,品茗的儀式及茶器具形制需求相對有所變動,除了延續(xù)唐宋點茶、斗茶的趣味性之外,更強調(diào)茶葉的本質(zhì)、茶的原始香氣,追求的是茶飲的清明之氣,相對于茶道精神,在品茗樂趣中,更為提升人格涵養(yǎng)。明代紫砂茶具因飲茶方式采瀹泡法后,更加受到嗜茶者喜愛,帶動茶具的推陳出新,其形制和素材,為迎合當時社會所追求的色澤淡雅、樸拙、自然、溫潤、雅致的優(yōu)美小品之需要,紫砂壺藝術(shù)成為時代的產(chǎn)物。時代的審美情趣影響其造型及紋飾,紫砂壺的發(fā)展和演變,由粗趨簡、由簡趨繁,進而追求反璞歸真,可見明代茶飲豐碩的文化寫照。因小壺漸呈瀹泡方式,有別于唐宋的盞碗,因而發(fā)展出更多不同風潮的茶飲形式、美學。明陳洪綬《隱居十六觀之十二譜泉》圖中隱士手執(zhí)白瓷高足杯品茗,旁備煮水單柄壺及三足茶爐,以大型宜興茶壺沖泡品茗,正印證明代人所謂一人品茶得神的意境,茶人、茶事、茶客形成茶道關(guān)系,自酌品茗時,主人自己也是茶客,語默動靜之際,與自己內(nèi)心對話,進行人與茶的清明開展。莊子曾說:“獨與天地精神往來”,一個人孤獨的與天地精神對話,李白在《月下獨白》也說:“花間一壺酒,獨酌無相親;舉杯邀明月,對影成三人。”由此可見明人是懂得獨酌品茗情趣的。 

以茶入畫是明代文人在茶文化藝術(shù)中的一大特色,尤其以吳門四家是明代茶畫中最具代表性,畫作多以茶事活動為題材,追求品茗意境,文人雅士在茶畫中留下了珍貴的茶事活動。明代羅凜在《茶解?煮茶》中如此寫道:“山堂夜坐,汲泉煮茗。至水火相戰(zhàn),聽松濤傾瀉入杯,云光灩瀲,此時幽趣,未易與俗人言?!币棺?、煮茗、聽濤、云光瀲滟,更道出了明代文人清新脫俗,閑來一杯茶的悠然雅趣。 

明代的禮俗文化中,“茶”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,茶性不可移和種茶必下籽引出了“茶禮”,許多少數(shù)民族或漢族,有“以茶為聘”的禮俗,婚喪喜慶都也都少不了茶,古人認為茶樹不可移植,所以結(jié)婚以茶為禮,寓意堅貞,稱之“下茶”。明許次紓《茶疏》曰:茶不移本,植必子生,古人結(jié)婚,必以茶為禮,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。今人猶其名禮曰下茶。南中夷人訂親,必不可無,但有多寡,禮失而求諸野,今求之夷矣。茶樹只能以種子栽種,無法嫁接移栽,一旦移植就會枯死,婚姻是要求忠貞不渝以及婚后多子多孫,符合中國傳統(tǒng)道德思想,取其不移置子之意,明代郎英在《七修類稿》中寫道:重茶下子,不可移植,移植則不復生也,故女子受聘謂之吃茶。又聘以茶為禮者,見其“從一”之義。 

明代皇室更以焚茶來祭祀祖先,民間香案上,也有供俸茶壺的習俗。明代朱元璋時期便有茶專門祭祀的記載,明徐獻忠《吳興掌故集》中記載:我朝太祖皇帝喜顧渚茶,今訂制,歲貢止三十二斤,清明年(前)二日,縣官親詣采造,進南京奉先殿焚香而已。明代遷都北京后,宜興和長興每年都要向北京進貢茶葉,于清明前兩天,需進貢二、三十斤茶葉至南京,在清明節(jié)當天供奉先殿祭祀時焚化。 

08.png

明代中期,瓷茶壺與紫砂壺崛起,茶杯的色澤不再是茶人唯一取向,更轉(zhuǎn)向茶壺的追求。入清以后,陶瓷茶具在康熙、雍正、和乾隆三朝備受愛好,而有了輝煌的發(fā)展年代,所謂“景瓷宜陶”,就是說當時景德鎮(zhèn)的瓷器與江蘇宜興的紫砂陶器為最佳茶器具,完全改變過去以金銀茶具為貴的觀點。江蘇宜興一代用五色陶土燒制紫砂茶具,更創(chuàng)新加入斗彩、印花、雕花等元素融入茶器中。清人鄭燮親自在一把紫砂提梁壺上題道:嘴尖肚大耳偏高,才免饑寒便自豪,量小不堪容大物,兩三吋水起波濤。 當時許多文人雅士莫不以詩句來詠茶器。清代,飲茶風氣盛況空前,送禮、交際、慶典、養(yǎng)生都離不開茶,茶在人們生活早已占有重要地位。晚清時期,茶葉所扮演的角色,不僅是行走世界的通行證,更是全球化貿(mào)易最貫徹的物質(zhì)。茶運與國運更有著相當密切的關(guān)連性,當時中國可說是借由茶葉貿(mào)易興盛而起的。此時中國茶飲不但遍及歐洲,更傳到美洲新大陸。清代政治因處于封建末期,茶飲習俗具有傳承文化發(fā)揚歷史的特質(zhì),更兼具時代性。清代茶文化發(fā)展最具代表性的,是其茶葉沖泡方式的藝術(shù)性和茶具的獨特性,由于品飲方式不斷創(chuàng)新,新穎的茶具也陸續(xù)涌現(xiàn),加上茶館林立作為平民活動的場所,飲茶風氣也從貴族和文人普及到常民,品茶擺脫了貴族氣息與書卷氣,真正踏入常民文化之中。

從歷史的演變,可看出各年代有著不同的飲茶文化與審美追求,唐代受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影響,品茶談的是精行儉德,追求的是崇高與樸拙的美學,茶事嶄現(xiàn)超然脫俗。宋代斗茶風氣盛行,斗茶、行茶令、茶百戲方式多元,千姿百態(tài),有著名目繁多不同特色的茶風,品茶講究技藝。明代散茶的飲用,茶器多元,文人多追求意趣,超然物外。清代茶館風氣大盛,以市民為主的消費形態(tài)逐漸成為風氣,茶藝發(fā)展更加多元也更崇實。

06.jpg


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對茶飲的滲透,涉及茶文化的各個領(lǐng)域,加上哲學思想和美學思想的融會,讓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,九流十家,百家爭鳴,釋道儒三家并存,深刻地牽動中國歷史進程,也影響茶文化的發(fā)展。


天道酬勤誠為本
德行天下執(zhí)為真

作為茶德文化推廣者,天德茶業(yè)將與各位茶友一起努力,讓中國茶文化成為世界文化!

備注:本文特別感謝知乎的孫志超先生。